发布时间:2025-10-15 18:06:13    次浏览
这些年,职业打假人已成为一个行业。现年42岁的职业打假人王海有四个打假公司,他透露,去年的打假成本在400万左右,总索赔额理论上有1000万。今年王海打算加大投资,买1000万假货,王海称打假和正义无关,赚了钱才能更高尚,并给公司定了30万元的“打假起步价”。(3月23日《新京报》)所谓职业打假者,其实已然将打假视为一种生意,一种营利的手段。作为一个处在灰色地带的行业,职业打假者往往“唯利是图”而少了些“唯义是举”。虽然并不是所有的职业打假者都抱以这样的心态,因为还有很多人,确实把“天下无假”作为自己打假的动力所在。通过打假获得一定收入,让造假制假者付出代价是一方面,但更多的还是像“长沙王海” 喻晖那样,能为“助推社会进步”发挥自己的作用。虽然我们不能强求,职业打假者必须要有“为正义而起”的情怀,因为作为一个“食人间烟火者”,可能更加真实。然而,职业打假人依然是极为普通的消费者群体之一,无法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因而打假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靠此赚钱和获利,更多还是要基于保护自己和身边人的权利免受伤害,从而为实现“天下无假”的目标发挥自己的作用。否则,其获得的利益再多,谋取的收益再丰盈,若不能对社会进步起到应有的作用,“易粪相食”的商业环境没有得到改善,那么职业打假人就失去了其自身存在的意义,也无法获得道义与价值上的承认。用非正义的心态,去干一件正义的事业,这样的反差又何尝不是一种人格分裂?客观上说,把打假建立在纯利益之上,在性质上没有道德感可言,那么职业打假行为就会丧失支持基础,而无法受到包括其他大众在内的欢迎。事实上也是如此,“打假第一人”王海现在的风光,无法掩盖遭受的各种冷遇、拒绝,甚至打击报复下的安全风险。试想一下,若是因为其始终坚持“打假和正义无关,赚了钱才能更高尚”的理念,那么其可能难以找到存在的价值和归宿。时下,职业打假人还有其存在的意义,也需要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不仅在于其“无所不用其极”去谋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还应考虑自身的行为所具有的社会效益,并让自己在其间扮演重要的作用。因为公义与私利之间并不矛盾,反倒是互补的存在。当其因为公义而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之后,其获得私利的路径和渠道,就会越来越宽,反之则可能越走越窄。更重要的是,职业打假者多一点公共情怀,就会对自身的行为保持高度的敬畏,并恪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而不会游走在罪与非罪的边界,避免由打假变为敲诈,以此实现整个行业的净化与纯洁,在赢得别人的尊重之后,以此成为带动社会进步的推力。实现了“天下无假”的理想化状态之后,包括职业打假者在内的所有人,才会少一些权利受伤的恐惧,而多一点自由自在的舒适与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