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5 18:06:13    次浏览
搜狐自媒体环游世界86天西欧品位精致之旅开始啦,7位搜狐自媒体人已经到达葡萄牙里斯本,正在用视频、文字、自拍、美食、音乐、汽车等特长,记录着里斯本的风光,让搜狐自媒体人继续带你一起环游世界吧!4月5日下午1点,歌诗达大西洋号越过本初子午线,理论上正式进入了西半球,但实际上仍在地中海内航行。4月6日上午9点,大西洋号穿过直布罗陀海峡,理论上告别了旧大陆,但实际上仍然没有离开欧洲。4月7日上午7点,大西洋号到达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理论上仍在欧洲,但实际上一只脚已经迈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里斯本是大航海时代的发源地,正是葡萄牙水手第一次完成了海上环游世界的壮举。我对这次里斯本之行非常期待,想看的东西特别多,便决定不跟团也不带小伙伴,自己单独走。这种方式虽然孤独,但效率最高。过去10年里我大部分旅行都是一个人,我很享受这种方式,可以有充足的时间观察世界,思考人生,也更有机会认识新朋友。 葡萄牙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西侧,只和西班牙接壤,与欧洲大陆的疏远程度仅次于英伦三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欧洲的异类。伊比利亚半岛和非洲之间仅隔一个直布罗陀海峡,这个海峡从地图上看很窄,实际上更窄!在船上可以同时看到欧洲和非洲,两边山上的房子都看的清清楚楚。事实上,自古以来伊比利亚半岛和北非(包括今天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利比亚)的联系就非常紧密,从人种到文化都差不多,直到后来伊斯兰教兴起,两边才有了今天这样巨大的差异,大家可以想想这是为什么。 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起源于阿拉伯半岛,阿拉伯人在圣战的旗帜下团结起来不断向外扩张。北非是阿拉伯军队最早占领的地区之一,北非的原住民柏柏尔人(Berbers)很快就皈依了伊斯兰教。在柏柏尔人的帮助下,阿拉伯军队于公元8世纪初越过直布罗陀海峡,迅速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当地人称这些肤色黝黑的侵略者为摩尔人(Moors)。公元711年,里斯本落入摩尔人之手,直到1147年才被“解放”。长达4个多世纪的穆斯林统治在里斯本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可惜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以及随后发生的大海啸)把大部分历史遗迹都摧毁了,只剩下位于半山腰的阿尔法玛区(Alfama)还保留了一部分古老的房屋,于是这个小区便成为游客们的最爱。 阿尔法玛区位于里斯本中心广场的东侧,虽然直线距离很近,但要爬坡,所以不少人选择坐有轨电车或者摩托车上山参观。小区内保留了很多摩尔人遗留下来的老建筑,楼与楼之间挨得很近,蜿蜒的街道盘旋向上,有种曲径通幽的意境,但又充满了生活气息,特别适合漫无目的地闲逛。 最近接连逛了8座欧洲城市,感觉里斯本的涂鸦水平最高,路上遇到几幅涂鸦规模宏大,堪称艺术品。不过我更喜欢下图这种小品式的涂鸦,靠创意取胜。 阿尔法玛小区还是葡萄牙法度(Fado)音乐的圣地之一。Fado本意“命运”,是一种源自葡萄牙下层劳工的思乡曲,号称“欧洲最悲伤的民歌”。沿途看到几家法度俱乐部,可以想象晚上烟雾缭绕的样子。不过大西洋号下午5点就要离开里斯本,要想听正宗的法度只能等下一次了。 像阿尔法玛这种建在山上的城区看着很美,但住在这里的居民随便串个门或者买瓶醋都要爬山,真不一定舒服,不像我们游客,走累了可以随便找家街边小店歇歇脚,顺便喝杯咖啡。葡萄牙咖啡每杯只有几十毫升,但它几乎就是高浓度的纯咖啡因,不加糖简直难以下咽。如果加了糖还是嫌苦的话可以再点一块高热量的葡式蛋挞中和一下,保证你立刻精神抖擞,浑身充满力量。 咖啡因是利尿剂,喝完咖啡内急怎么办?不要紧,直接在路边解决即可,下图这位小伙子就是这么做的。这片居民区保留了旧时代遗留下来的排水系统,这个拐角处恰好是泉水流经之地,当地人在外面围了块挡板,建成了一个简易厕所,方便了男性游客。我喜欢葡萄牙人这种幽默感和实用主义精神,必须亲自用一次以示支持。 里斯本位于塔古斯河(Tagus)的入海口,主体部分建于河的北岸,据说这里原本也有7座小山,和罗马城很相似,所以早在公元前205年就被罗马军队占领了。阿尔法玛区所在的这座山距离塔古斯河最近,被称为里斯本的发源地。如今山顶有座摩尔人建的城堡,后来被葡萄牙王室当作了行宫,称之为圣若热城堡(Castelo de Sao Jorge)。进来参观需要花钱买票,但只有站在城堡上才可以360°无死角地俯瞰整个里斯本,还是挺值的。 城堡本身也很有意思,可以花点时间围着城墙走一圈,体会一下当年的防御工事都是怎么建的。这是摩尔人最后的根据地,葡萄牙人在十字军的帮助下围攻了数月才将其拿下。此役标志着葡萄牙重新回到了基督徒的手里,欧洲从此成为教皇的天下。 中世纪的伊比利亚半岛是个很穷的地方,直到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这才终于翻身做了土豪。要想了解这段历史就必须去贝伦区(Belem)走一趟,这个小区位于塔古斯河的入海口,从市中心坐15路有轨电车只需20几分钟即到。宽广的塔古斯河从贝伦区汇入大西洋,当年葡萄牙水手们就是从这里出发,开始探索未知世界的。贝伦区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一座建于1960年的航海纪念碑,碑体好像一艘船的前甲板,船头正对着塔古斯河。船舷两侧各有一组浮雕,刻画着当年的那批葡萄牙冒险家们的群像,两组浮雕在船头汇合,领头之人头戴毡帽,目视前方,双手捧着一艘卡拉维尔(Caravel)帆船模型,此人就是葡萄牙历史上最著名的英雄,航海王子亨利(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 亨利王子不是航海家,他本人甚至很少出海,但他是一位很有远见的领导者,正是他制定了通过航海来振兴葡萄牙的一揽子计划,并出资在位于里斯本以南280公里远的萨格里斯(Sagres)市建立了一所航海学校,从这所学校出来的人纷纷被欧洲各国王室雇佣,所以该校被公认为是欧洲大航海时代的黄埔军校。 贝伦区不但是葡萄牙帆船的出发地,也是它们回港卸货的地方。自从达伽马开辟了绕道好望角去印度的航线之后,葡萄牙人得以称霸印度洋,垄断了欧亚之间的香料贸易。作为印度香料的卸货地,贝伦区迅速成为全欧洲最富裕的地区,真可谓遍地黄金。 为了表彰达伽马对葡萄牙所做的贡献,以及感谢天主的眷顾,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下令在贝伦区修建了一座杰罗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es Jeronimos),以及一座贝伦塔(Torre de Belem)。这两座建于16世纪初期的建筑保存得相当完好,是贝伦区最吸引游客的古董。两座建筑都是曼努埃尔式(Manueline)建筑风格的典范,这种风格因其资助者曼努埃尔一世的名字而命名,主体部分借鉴了哥特式建筑的样式,庭院设计则带有明显的摩尔人遗风。葡萄牙设计师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大航海时代特有的风格,外表充满了精巧细致、充满异国情调的装饰物,立柱则采用了螺旋上升的设计,模仿海员用的缆绳。 曼努埃尔式建筑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奢华,而且是暴发户特有的那种缺乏底蕴的奢华,主人没有能力做出独具一格的创新,只能大量采用繁复细腻的装饰物来炫耀自己的财富。我发现,越是落后地区的艺术品就越喜欢依靠大量的低水平重复来取胜,比如印度教寺庙的外立面和西藏的唐卡都是如此。这些地方的艺术家们似乎是在告诉出资者:“我们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曼努埃尔风格非常符合葡萄牙的定位,那就是“土豪”。葡萄牙(甚至还可以包括西班牙)通过冒险而成为那个时代的暴发户,但它的文化底蕴和技术实力都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强大的帝国,于是当掌握了先进技术和文明的北欧人打进航海圈试图分一杯羹时,葡萄牙便无力反抗,只能迅速堕落下去,沦为欧洲的二等公民。 这个故事可以写成一本很厚的书了,容我下次再讲。 (责任编辑:UX002)